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为深入挖掘大运河漕运文化的历史内涵,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溯源漕运文化·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社会实践,旨在让青年学子在千年漕运的壮阔图景中感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精神内核,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7月2日,“运河脉动 石榴花开”阡陌实践团7人在马院刘斌辉老师和学院曹洁洁老师、周楠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探寻大运河作为“民族融合纽带”的历史密码。
文物密码,民族交往的时空信使
上午9时,实践团成员们满怀期待地踏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大门。这座博物馆,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展示区,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漕运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成员们依次参观了“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等多个展厅。
在“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展厅,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和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将实践团成员带回了那个漕运繁忙、商贸繁荣的时代。明代漕船模型、清代漕运总督奏折、龙泉窑瓷片等展品,无声地诉说着漕运对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作用。成员们驻足观赏,仔细聆听讲解员的介绍,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现场气氛热烈而活跃。
漕运枢纽,民族交融的活态见证
步入“运河上的舟楫”展厅,实践团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漕运的繁忙航道。这里,通过复原的漕船、生动的场景再现,展现了漕运作为连接南北的经济命脉,如何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员们被一艘艘精致的漕船模型所吸引,这些模型不仅展示了古代造船技艺的精湛,更映射出汉族、回族、蒙古族等多民族工匠在漕运中的智慧交融与协作精神。成员们被一艘模拟的清代漕运船队所吸引,它详细展示了漕运过程中的船只编排、货物装载以及航行路线,让人深刻感受到当时多民族船员协同合作、共克时艰的壮丽图景。
当360度环幕亮起,一场沉浸式航行体验就此展开:从烟花三月的扬州出发,途经漕运繁忙的山东段,最终抵达飘着细雪的北京通州码头。沿途方言各异、服饰多样的沿岸居民生活场景,生动呈现了 “一条运河连南北,万里族群共往来” 的历史真实。汽车233T(专本)班的丁行宇感慨地说:“这些漕船的设计,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充满了智慧与匠心,它们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民族交融的见证。”
运河不息,民族团结薪火相传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这次活动不仅让他们对漕运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轨道243ZB(运营)王芊秀表示,最震撼的是复原汴河剖面场景,十米长的河道断面,清晰展现唐宋至明清的沉积地层,配合光影技术,我们直观感受到运河如何见证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作为轨道交通的学生,我深刻感受到从过去的南船北马到如今的高铁、地铁,交通设施不仅带来了出行便利,也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正是我们专业学习的时代使命。
交通学院辅导员周楠老师也表示,从“运河第一锹”象征的开拓精神,到绵延至今的现代水运体系,交通始终是连接中华大地各民族的重要纽带。通过溯源漕运文化,同学们不仅增强了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更深刻领会了其中蕴含的“融通、共生、共荣”的运河精神内核。这份跨越时空的交流与协作,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鲜活历史见证,激励着我们青年学子在新时代继续书写团结奋进的篇章。
“漕运之利,在通不在专;民族之情,在和不在同”。一条大运河,流淌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一朵石榴花,寓意着民族的团结与繁荣。此次“运河脉动 石榴花开”阡陌实践活动,不仅让青年学子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了智慧与力量,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种子将会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的力量。